我常常覺得市場規模會影響產品。像是影片,我最近看了很多韓國跟中國的影片,會發現類似深度或質感的創作者,似乎台灣還沒有(又或是訂閱數沒到一定量級)。
例如韓國有一些講不動產或是股市的YouTuber,都是在這產業有很多經驗的人,連業內人士都追著在看的。(之前提到龍哥要我看韓國分析師講燒酒品牌的影片做功課,後來一位證卷公司工作的讀者,就跟我說他和同事們也都有追這個人。這人目前訂閱數76萬)
又例如我最近很喜歡看的中國創作者「綿羊料理」,她的影片從畫面、配音、文案、都非常簡潔俐落,又充滿惡搞樂趣。而且每個影片雖短,但內容非常飽滿。
同樣有在剪片就知道,她可能兩個鏡頭的轉換,背後拍攝時間就花超過一天,影片裡卻只出現3秒。這對影片創作者來說,是非常…非常花成本的作法。怎麼支撐啊?後來發現,人家在B站(中國的影片平台)有484萬的粉絲了。
話說回來,韓國人口,也不過就是台灣的兩倍多。但一間韓國舞蹈工作室,可以有一堆國外的學生追來,然後在聖水洞有一間這~~~麼大的工作室、可以停10台車的停車場。當初韓國政府傾全國之力推動韓流,影響力的一環,顯現在這啊。